香港中國書畫藏友會

您的第一個版面描述。
chanhe
系統管理員
文章: 644
註冊時間: 週一 6月 8日, 2015年 10:26 pm
聯繫:

Re: 香港中國書畫藏友會

文章 chanhe »

香港新增“臨時博物館 ” 再掀賞鑒熱潮
2018年05月25日 13:17

  素來有“藝術之都”美譽的香港,在五月底又掀收藏鑒賞的熱潮。
1 (2).jpg
1 (2).jpg (24.93 KiB) 已瀏覽 888 次
5月26日至29日,備受矚目的香港國際古玩展將再度在香港會議展覽中心拉開帷幕。過去十年間,國際古玩展在中外古玩界廣受好評,並已成為業界一項年度盛事。

  在這四天中,香港會議展覽中心將集聚最頂尖的古董商,化身成為“臨時博物館”。香港國際古玩展秉承著十年間一貫的高水準,不僅能讓觀眾大飽眼福,而且還能讓愛好者尋找到自己心儀的“寶貝”。
2 (1).jpg
2 (1).jpg (20 KiB) 已瀏覽 888 次
十八世紀西藏曲英多傑風格銅無量壽佛

  據悉,今年的香港國際古玩展將繼續邀請來自中國內地、香港及亞洲、歐美等國及地區的參展商,展出逾萬件中外古玩藝術精品,是全亞洲唯一彙聚逾70家來自世界各地古董商及其精彩臻品的展覽。、
3 (1).jpg
3 (1).jpg (21.15 KiB) 已瀏覽 888 次
十九世紀廣彩人物大碗
  今年的展會依舊有著豐富多彩的活動等待觀眾的參與,包括古玩現場鑒定、由業內名家及古董專家主講的專題講座、導賞團及“天作之合——特式盒展”等。
4.jpg
4.jpg (17.79 KiB) 已瀏覽 888 次
紅山文化玉豬龍
  香港的展覽、拍賣、鑒賞正是笙歌鼎沸之時,香港作為世界第三大藝術交易市場,在交易背後的基礎設施配置也是國際領先。
  拍下的藏品可短期、長期安全貯存在香港機場,為藝術品的收藏、交流提供了便捷的條件。
5.jpg
5.jpg (31.54 KiB) 已瀏覽 888 次
香港機場寶庫1號有著明確的功能指向:藝術品存儲。為此,香港機場的箱子在保持原有安全級別的同時,更大幅提升了箱子空間。
  寶庫1號作為中國第三方保管箱行業的領導者,可提供保管箱傳承服務,可指定人選繼承保管箱。寶庫在上海、香港都擁有庫區,在北京、武漢、深圳等地的庫區也在建設中。

  瞭解更多香港機場寶庫1號的訊息
  請撥打電話:400-032-1818
chanhe
系統管理員
文章: 644
註冊時間: 週一 6月 8日, 2015年 10:26 pm
聯繫:

Re: 香港中國書畫藏友會

文章 chanhe »

徐悲鴻在重慶的江湖世界
背景:2018年3月,中央美術學院百年校慶之際舉辦了首任院長徐悲鴻的大型、綜合、全面回顧性質的研究展,7月,作為徐悲鴻的出生月,以“回望歸鴻”為主題的徐悲鴻抗戰時期繪畫作品展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揭幕,自72年前一別,徐悲鴻回到了這座曾生活近10年的城市……
徐悲鴻想過什麼樣的人生?1930年4月《悲鴻自述》,開頭便道:“悲鴻生性拙劣,而愛畫入骨髓。……”筆者另察其少年時喜好有二,一喜收藏煙盒上的動物畫,特別是兇猛的動物畫片;二愛聽評書裏的英雄俠客事蹟,曾自評為“江南貧俠”、“神州少年”。他,喜收藏、愛畫入骨、夢想仗劍走天涯。
1.jpg
1.jpg (29.28 KiB) 已瀏覽 785 次
青年時的徐悲鴻
2018年7月31日,雅昌藝術網受邀參加在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開幕的“回望歸鴻”徐悲鴻抗戰時期作品展。重慶,予徐悲鴻而言是創作巔峰時期,畢生創作3000幅,其中1000餘件在這一時期創作完成,其中不乏《巴人汲水圖》代表力作;是感情的歸屬地,他與人生最後一位女人在此相戀結婚;是中國藝術教育開創地,中國藝術高等學府——中央美術學院在此籌建……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館長程武彥介紹到:“此次展覽集中展出了徐悲鴻紀念館和重慶中國三峽博物館珍藏的徐悲鴻抗戰時期繪畫作品75件套,包括國畫、油畫、水彩畫、素描和書法等多種類型,其中國家一級文物就達4件。”
2.png
2.png (135.88 KiB) 已瀏覽 785 次
“回望歸鴻”徐悲鴻抗戰時期作品展(三峽博物館)
  此文重回1937年-1946年戰火紛飛的中國,從“畫功純熟”的中年徐悲鴻的收藏愛好、藝術創作和感情生活三大主線,再現一位“大師” 10年快意情仇、英雄兒女的江湖世界。
  10年兩次重金購回1幅《八十七神仙卷》?
  1937年,一身青衫42歲的“俠客”手執“畫筆”之劍,從江西老家輾轉上海、北京、日本、法國、德國再到陪都重慶,大名逐步被世人所知。此時的他,早已不是收集煙盒的少年,與他同來重慶的是剛購得視為自己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圖》卷。
3.png
3.png (333.6 KiB) 已瀏覽 785 次
徐悲鴻自畫像
  說起這幅藏品的來源,1935年-1937年徐悲鴻經常往返於廣州、香港、澳門、長沙、桂林之間。來重慶前夕,在許地山的介紹下,於香港一德籍夫人處購得一幅國寶級畫作《八十七神仙卷》。當時,德籍夫人為迎接這位“特殊貴賓”,準備字畫四大箱。徐悲鴻挑選至第三箱時,一幅人物長卷的出現了,眼睛陡然一亮,以至他展開畫卷的手指都顫抖,激動地喊出:“下麵的畫我都不看了!我只要這一幅!”德籍夫人愣住了,她仍請求徐悲鴻看下去。但是,徐悲鴻連連搖頭說:“沒有比這更使我傾心的畫了!“ 徐悲鴻當即提出用手頭僅有的一萬元現金買這張畫。德籍夫人當即悟出了此畫的價值,又顯不舍。徐悲鴻提出願意再加上自己的七幅作品,她略為猶豫後才同意。
4.jpg
4.jpg (55.34 KiB) 已瀏覽 785 次
《八十七神仙卷》
  武俠小說中的大俠似乎從來不需要擔心經濟來源,去哪兒都能出入酒館、花天酒地,還能仗義散財,視金錢如糞土。徐悲鴻也視金錢如糞土——不過他並沒有花不完的錢,他的錢都花在買畫上了。瘋狂到什麼地步?徐悲鴻去世時藏有唐宋元明清至民國名家書畫作品1200多幅。徐悲鴻的兒子、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慶平說,他小時候在家裏就沒見過現錢——父親工資一發,就全拿去買了畫,連他上學的學費都要母親變賣衣服來湊。
  只要他認為是好畫,為免於流失國外,決不還價,要多少錢給多少錢,寧可借債也不為惜。對於徐悲鴻的收藏愛好,第一任夫人蔣碧薇的回憶錄《我與悲鴻》追憶與其旅日、留法苦困的日子中仍堅持買畫,頗顯微詞。第二任夫人廖靜文的《悲鴻的一生》也提到“每個星期都有字畫商人拿著畫上門推銷,他來者不拒,一幅一幅過眼,見到中意的字畫就抑制不住滿臉的興奮之情。”家人曾埋怨徐悲鴻:你就不能收斂一下表情嗎,鎮定一點才能壓價。徐悲鴻到:“當一張好畫突然出現在我面前時,我怎能裝出若無其事的樣子呢?我是一個畫家,對真正的好畫不能不激動,不能無動於衷……”
5.png
5.png (503.7 KiB) 已瀏覽 785 次
蔣碧薇回憶錄《我與悲鴻》
  隨即,徐悲鴻將《八十七神仙卷》奉為至寶,並在畫上加蓋了“悲鴻生命”的印章。在1938年應邀去印度時,其他畫作都可以打包裝箱,唯獨《八十七神仙卷》一定要隨身攜帶。即使如此謹慎,1941年,太平洋戰事爆發,他忍痛將自己的大量作品留在了新加坡,隻身攜帶《八十七神仙卷》登上開往印度的最後一班客輪,取道緬甸,歷經艱辛回到祖國。卻在跑空襲警報的過程中,《八十七神仙卷》被盜,為此日日憂心如焚,三天三夜寢食不安,多方尋找仍然不得。“想像方壺碧海沉,帝心淒切痛何深。相如能任連城璧,愧此鬚眉負此身。”回到重慶就病倒了。因此種下了高血壓的病根,而多年後因高血壓而病逝。
6.jpg
6.jpg (21.39 KiB) 已瀏覽 785 次
徐悲鴻
  1944年夏,一封喜信從成都飛到重慶,這幅畫作在成都神秘現身,確定是原畫。被盜容易贖回難,對方開價高得離譜。徐悲鴻立刻著手買回,不顧病體,趕緊日夜作畫和籌款。先是匯去了20萬元現款,又寄了一堆自己的畫作過去,才終於將這卷連張大千都喜愛不已的《八十七神仙卷》(現藏於徐悲鴻紀念館)贖回。國寶再現,徐悲鴻和夫人廖靜文共同打開了畫卷,只是畫面上蓋有“悲鴻生命”的印章已被挖去,題跋也被割掉。儘管如此,徐悲鴻依然激動不己,當即揮毫賦詩:得見神仙一面難,況與伴侶盡情看。人生總是葑菲味,換到金丹凡骨安。
7.jpg
7.jpg (73.25 KiB) 已瀏覽 785 次
戰時重慶的南紀門
  回望徐悲鴻在山城重慶的10年,《八十七神仙卷》卷的更迭經歷與徐悲鴻的創作、生活有著時間階段性的聯繫,筆者簡單一分為二,一為攜寶漂泊時期:1937年—1941年,1937年-1938年創作大批代表性作品,如《巴人汲水圖》、《風雨如晦,雞鳴不已》《負傷之獅》等,1938年-1941年在南洋巡展籌款時期,創作《愚公移山》、《泰戈爾》、《放下你的鞭子》、《喜馬拉雅》等;二失愛畫得愛妻時期:1942年-1944年痛失愛畫期間,因病創作銳減,得到第二任夫人廖靜文的細心照料,更多的是教育事務;至 1944年尋得愛畫,結束長達8年的分居生活,與廖靜文在重慶結婚。這一時期創作大批量以馬為主題的繪畫作品,以及《會師東京》、《山鬼》、《孔子遊學》、《紫氣東來》、《徐夫人畫像》等,直至1946年離開重慶。
  一、攜寶漂泊時期:畫山城“棒棒軍”,下南洋籌得10萬美金
  “抗戰之前,藝術家在幹嘛?我喜歡什麼就表達什麼。中國藝術界非常活躍,不要以為只有寫實主義、學院主義才存在,現實主義等各個流派在中國土地上都是同時存在的。這個時代是“思潮跌宕,流派紛呈”是非常熱鬧的,大家都在探索繪畫語言和風格問題。但到了抗戰,不一樣了。一切的藝術之爭,戛然而止,不管是什麼流派,要用藝術來救亡圖存。”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黃宗賢談及這一時期的藝術背景時如是說。
8.jpg
8.jpg (64.57 KiB) 已瀏覽 785 次
重慶山城“棒棒軍”
  1937年抗戰時期的重慶,一躍成為中國戰時首都,五湖四海的人彙聚與此,人口達到50萬人,據記載當時從事“棒棒”挑水工就達到10萬人。徐悲鴻來到重慶,他正處於失戀(孫多慈)、家庭破裂時期(與蔣碧薇分居)。一個人居與重慶大學宿舍公寓樓。“在二十世紀大家當中,徐悲鴻差不多是為情所累最嚴重的一個,他的感情生活、家庭生活都可以用不盡如意來概括,他在這一時期並沒得到必要的生活上的照顧。”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博士華天雪表示。
  1。山城“棒棒軍”與《巴人汲水圖》
  一邊是山河破碎,一邊是情感的不如意。現實生活中的山城,喝水是一大問題。重慶市沙坪壩宣傳部副部長何江對筆者說:當時徐悲鴻隨中央大學遷至現在的沙坪壩重慶大學任教,每日往返路途見 “棒棒軍”在山間肩挑百斤水場景,隨即在宿舍樓創作了《巴人汲水圖》。畫面題加七言律詩一首:忍看巴人慣擔挑,汲登百丈路迢迢,磐中粒粒皆辛苦,辛苦還忝血汗熬。” 1938年除夕夜,徐悲鴻在看見一位重慶的貧寒女子在街頭撿破爛,受觸動創作了《巴之貧婦》。
9.png
9.png (311.09 KiB) 已瀏覽 785 次
山城“棒棒軍”與《巴人汲水圖》
  據悉,《巴人汲水圖》在2010年拍賣市場成交達1億7千萬元。畫面高300釐米,寬卻62釐米,頗顯細高。懸掛起來,與嘉陵江的百丈懸崖相一致的,使其場景更顯陡峭與驚險。此畫展出在三峽博物館,有市民感歎太高了,就算墊著腳尖,也無法看清畫面頂部人物,笑稱最好的方式是放置一個樓梯,當登頂完成,對其中的甘苦更有所體會。
10.png
10.png (200.34 KiB) 已瀏覽 785 次
長300cm的《巴人汲水圖》
  畫面將重慶人取水的宏大場面分解為舀水、讓路、登高前行3個場景,描繪了男女老幼不同動作的7個人物。場景一舀水,左下一癩痢頭、一身結識肌肉,著黑色短褲,持熟練舀水動作,右緊接男子動作的是一身著襤褸的赤足婦女,正把舀滿的水提到岸邊,一男一女形成了一個舀水的連貫動作。
11.png
11.png (337.44 KiB) 已瀏覽 785 次
《巴人汲水圖》人物分解(局部)
  場景二為讓路,由於山路狹窄,白衣男子只能側身在懸石上稍息,才能讓身體彎成弓的男子通過。徐悲鴻的兒子、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慶平特提到:“其實這個白衣男子其實就是徐悲鴻本人。”
12.jpg
12.jpg (153.02 KiB) 已瀏覽 785 次
《巴人汲水圖》1938年作
  第三場景為登高遠行,3名挑水工客服地心引力,爬完了艱險的陡梯,開始邁開大步,比較輕鬆地急行。長卷將一條石階把三個場景串聯在一起,為了突出江岸的高與陡,有留白,用江岸的岩石和層層的石階融匯貫通,拉大了第二個畫面與第三個畫面的距離。在第二、三場景之間還特別的添加了一叢翠竹和幾枝怒放的梅花,使畫面的技法有較多的變化,構思、創意、技法等方面都充滿了新意。
13.png
13.png (296.76 KiB) 已瀏覽 785 次
徐慶平導覽作品
  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慶平在展廳談起此畫說:“《巴人汲水圖》共有兩幅,1937年的原作在1938年展出的時候,博得一致好評。印度駐華公使非常喜歡,希望重金購買,但徐悲鴻不忍割愛,又不便拒絕,於是特別為印度公使重畫一幅(即前文提到天價創於1938年的《巴人汲水圖》)。為了區分,如果在款識上看到靜文愛妻保存即為1937年創作,此次展出的即是紀念館的館藏1937年的原生版。”
14.png
14.png (495.42 KiB) 已瀏覽 785 次
《巴人汲水圖》1937年、1938年
  也就在這個期間,僅沙坪壩就集中了國立中央大學、國立重慶大學、四川省立教育學院、國立中央工校等很多學校。遺憾的是沙坪壩學校雖多,卻沒有一家像樣的書店,更不見有能出版和銷售進步書籍的地方。因此莘莘學子一再呼籲,渴望有人來玉成這件好事。當時有個名叫陳汝言的江蘇人,想順應民心,辦一個“正風出版社”,但苦於缺乏開辦經費,徐悲鴻得知後創作畫作,籌款後慷慨解囊。
15.png
15.png (243.31 KiB) 已瀏覽 785 次
徐悲鴻和齊白石、吳作人、李樺合影
  徐悲鴻一生畫過36種動物禽鳥,23種花卉蔬果。馬、獅子、鷹、雞、貓、鵝經常被他用來直接表達實事的態度。徐悲鴻畫雞有四種含義,一種是吉利,二是紀念,《風雨如晦,雞鳴不已》、《壯烈之回憶》,他用雞來比喻勇敢的士兵,過去故事上說雞具五德。另外一個含義,用鬥雞來比喻人世間的鬥不管哪一種寓意,他筆下的雞絕對是昂首挺立的、怒髮衝冠的公雞,像是鬥士。
16.png
16.png (259.68 KiB) 已瀏覽 785 次
風雨如晦 鳴不已 國畫 1937年
  對藝術的追求,常常使悲鴻不顧一切。“他一進動物園就是一天,不到閉園,是不會離去的。他精細的觀察獅子站、臥、走、躍的各種姿態,仔細地研究獅子。為觀察獅子一天的生活規律,他常常一天不吃飯的觀察。後來就如同畫馬一樣,憑記憶就能將獅子的各種動態畫出來,創作了不少以獅子為題材的作品。”獅子基本是正面的,威嚴、高傲、凜然、不可侵犯。徐悲鴻第二任夫人廖靜文在她的回憶錄裏詳實記錄徐悲鴻學畫獅子。
17.jpg
17.jpg (40.31 KiB) 已瀏覽 785 次
徐悲鴻 負傷之獅 1938
  1938年,因國難更加深入,他創作了《負傷之獅》,是一個回著頭蹲在石頭上的負了傷的獅子,很有王者風範,雖遭受欺淩,卻顯不屈的中國精神。在中國文人畫傳統,有明確性格的就是梅蘭竹菊,徐悲鴻畫的“清高”,但除了表達氣質以外,也跟時局有關。他曾在當時所作的一幅素描上寫道:“人覽吾畫,焉知吾之為此,乃痛不可知也。”
  2。遠赴南洋三年六次辦展籌款  畫作比徐悲鴻紀念館還多
  1938年10月,徐悲鴻攜大批作品離開重慶遠赴南洋,歷時三年。起因是印度著名詩人、諾貝爾獎金獲得者泰戈爾邀請去印度舉辦畫展並與泰戈爾結下深厚的友誼,後創作將素描語言轉化為中國筆墨畫語言的肖像畫的代表力作《泰戈爾畫像》。雖一時逃離戰爭苦難, “該如何為國家、為人民、為抗戰出一點力?”他再次想到辦展賣畫籌款。
18.png
18.png (475.46 KiB) 已瀏覽 785 次
泰戈爾 1940年 國畫 (徐悲鴻紀念館藏)
  抵達新加坡時,正值盛暑天氣。為了準備大量作品在畫展上出售,他日以繼夜在畫案旁作畫。有華僑勸阻不必不分晝夜作畫,徐悲鴻回:“我是在為祖國苦難的同胞作畫!”日夜煎熬使其病倒,腰疼未痊癒便籌備展覽。華僑們踴躍致辭祖國抗戰,他賣得巨額畫款,分文不取,自擔路費。
  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博士華天雪談起徐悲鴻於1939年在新家坡創作的《放下你的鞭子》說:“當時籌辦畫展期間,民國時期著名的兩個演員(金山)和玉瑩,以她們為首的新中國演劇社到新加坡宣傳抗日演出,當時有一個街頭劇叫《放下你的鞭子》,很現場感,有的人進入戲之後就會去參與這個戲裏邊來,這個最能激發中國人的愛國之情。當時他跟鬱達夫一起看過好幾次,所以畫了這樣一幅畫。這件作品在香港佳士得拍賣,也是創了他油畫記錄。這張畫在新加坡印製過十萬張明信片,在南洋公信度非常高。”
19.jpg
19.jpg (91.2 KiB) 已瀏覽 785 次
放下你的鞭子 1939年
  1940年期間,抗戰進入了極為艱難的階段,國內戰場節節敗退,許多人發出了悲觀的論調,認為中國必敗。徐悲鴻拍案而起,畫出一幅震驚世界的《愚公移山》。一位喜愛徐悲鴻畫作的朋友曾感歎;他的畫作具有“史詩”色彩,巨幅大作,氣壯山河,而且畫的也是中華民族歷史上令人心潮澎湃的悲壯故事。讀懂徐悲鴻的畫,就讀懂了“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20.jpg
20.jpg (63 KiB) 已瀏覽 785 次
愚公移山圖(局部)
  “愚公移山”是中國古代的一個神話,敘述了愚公為了搬走擋在門前的兩座大山,堅持不懈,挖山不止,最終感動天帝而將山挪走的故事。徐悲鴻作於1940年的《愚公移山圖》就是取自這個故事,描繪了愚公率眾人開山挖路的勞動場面。《愚公移山圖》是徐悲鴻投入最大熱情、傾注最多心血的作品之一。
  他先後在聖蒂尼克坦和加爾各答舉行畫展,所得款項均捐獻祖國救濟難民。同年11月,又從印度到新加坡。1941年先後在吉隆玻、檳榔嶼、悒保3個城市舉辦救災畫展,熱愛祖國的華僑競相搶購,六場展覽所得10餘萬元美元(當時別克車330美元一輛)全部捐獻救濟難民。據統計,徐悲鴻是支援抗日出錢最多的一位畫家。
21.png
21.png (244.39 KiB) 已瀏覽 785 次
徐悲鴻之子、中國人民大學徐悲鴻藝術研究院長、徐悲鴻紀念館館長徐慶平
  “作為一個畫家他不能上戰場拿槍直接跟敵人作戰,但父親說作為畫家他畫了作品。都說徐悲鴻紀念館的藏品很豐富,但是新加坡的藏品只比徐悲鴻紀念館多,不比徐悲鴻紀念館少。我們一千多件,新加坡不只是一千多件。”徐慶平在談起父親在下南洋時期的經歷如是感歎。
22.jpg
22.jpg (30.86 KiB) 已瀏覽 785 次
珍珠港事件
  1941年底,在徐悲鴻準備去美國辦畫展的時候,發生了珍珠港事件,太平洋戰爭爆發整個南洋都被日本人控制,詩人鬱達夫就是死在那時期的南洋。1941年,蔣介石發動了震驚中外的“皖南事變”,國立中央大學的進步師生對蔣介石的倒行逆施深惡痛絕,紛紛口誅筆伐。徐悲鴻在1942年1月初乘上最後一班開往印度的船,經過緬甸,輾轉回到重慶:那麼留在新加坡、沒有辦法帶回來的畫不計其數。
  二。失愛畫得愛妻  結束8年分居漂泊生活
  1942年,47歲的徐悲鴻回至重慶後,繼續在中央大學藝術系任教,後在重慶盤溪籌備成立中國美術學院。詩人徐志摩曾評價徐悲鴻:“你愛,你就熱熱地愛;你恨,你也熱熱地恨。崇拜時你納頭,憤慨時你破口。”這十年生活亦牽扯著與徐悲鴻繞不開的三位女人,其一為第一任妻子、名媛蔣碧薇,二為徐悲鴻的學生、國民高官之女孫多慈。1937年底,徐悲鴻與蔣碧薇因各種緣由至婚姻“紅燈”時,開始了長達8年的分居生活。徐悲鴻開始“四海為家”,1938年初,徐悲鴻於重慶曾致徐仁齋一涵,感歎“精神體質俱不能寧”,對畫家而言,四處漂泊的生活根本無法集中精力創作,這對於他本人而言無疑是巨創。
23.png
23.png (250.02 KiB) 已瀏覽 785 次
徐悲鴻創作
  1942年至1945年正是徐悲鴻的身心痛苦難度的年月:視如生命的《八十七神仙卷》被盜;患重病兩次入院治療;與蔣碧微離婚拉鋸;日夜作畫勞累等。如果此時沒有廖靜文的照顧陪伴,悲鴻性命很可能至此結束。“他在新加坡的一個好朋友潘受,曾經從人生角度解讀徐悲鴻:徐先生貌早衰,發早白且黃,歡是零歡,笑是殘笑,是一個旁人慰解不得的傷心人。這種解讀雖然恨主觀,但卻是一種生動的直覺。”中國藝術研究院美術研究所理論研究室主任、博士華天雪說。
  1,惺惺相惜:千里馬與伯樂
  1942年6月回中央大學上課,10月受當時的教育部長朱家驊委託,他是徐悲鴻留法時期的同學,私交很好,朱家驊是中央庚子賠款的基金會董事會會長,所以就委託徐悲鴻利用這個前在重慶辦一所因此院性質的中國美術學院。
24.png
24.png (283.64 KiB) 已瀏覽 785 次
徐悲鴻與部分中央大學師生合影
  馬是徐悲鴻畫的最多的題材之一,在此期間徐悲鴻創作了一批馬為主題的作品,如《奔馬圖》《六駿圖》等。他的馬基本上為站著的馬、奔馬,很少見臥著的馬,畫的瘦骨嶙峋的馬比較多,不畫膘肥體壯、養尊處優的。有的時候有希冀含義在裏面,也有憂憤的含義在裏面。基本上他的馬大致有三類,一類以悲壯為主基調,就是渴望奔赴戰場或者一句馳騁在戰場上的馬是最多的,第二類以期望為主基調,用一匹迎面而來的,所向霹靂的,仿佛來自天邊的一匹神駿。第三類以喜悅、飛揚的調子,主要畫戰爭臨近結束的,這類馬四蹄騰空。
25.png
25.png (232.49 KiB) 已瀏覽 785 次
六駿圖 國畫 1942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四川大學藝術學院院長黃宗賢談及20世紀的藝術時表示:中國傳統的藝術有一種優秀的憂患意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20世紀的藝術、包括文學開始呼籲宣導白話文,讓老百姓讀的懂,能欣賞。當民族發生災難時,一大批文人、藝術家們用詩歌、畫筆創造出一批國家歷史變革的作品。徐悲鴻的弟子們也創作了一批現實主義題材作品,這些在抗戰前是不可能進入藝術家視野的。
26.png
26.png (254.15 KiB) 已瀏覽 785 次
奔馬 (磐溪遣興) 國畫 1943年
  在籌辦學校期間,徐悲鴻彙集了像吳作人、傅抱石、滑田友、李苦禪、呂斯百、王臨乙等,後多成為中國美術的棟樑。這一時期的馬對於徐悲鴻在1927年留法剛回國之初沒有受重用期間的半年反復畫《九方皋相馬》、《秦瓊賣馬》意義已有所不同,當時他希望自己這匹千里馬能被伯樂所識,而今心情已是希望自己成為一個識才的伯樂。
  1942年,他遇到了人生中繞不開的第三位女人廖靜文。高中剛畢業的她,隨著救亡洪流投入宣傳隊,鬼使神差遇到徐悲鴻為籌辦中國美術學院正在登報招一名圖書管理員。19歲的她看到了報紙,然後決定前往一試,最後竟被錄取了,更未料想竟是在著名畫家徐悲鴻手下工作。廖靜文是名副其實的湘女,出身與湖南瀏陽一個貧苦知識份子家庭,與徐悲鴻早年異常相似。因喜好、家庭社會地位、政治傾向有相同之處。
  然而,28歲的年齡差距,遭到了父親和姐姐的反對,年輕的廖靜文在彷徨和猶豫中無法抉擇。“我很尊敬他,總想能夠力所能及地給他一些幫助,但是畢竟我們之間年齡相差二十八歲。我還有我自己的理想和追求,我想讀大學,而且想學科學,想成為科學家。”選自廖靜文《徐悲鴻一生---我的回憶》。
27.jpg
27.jpg (29.94 KiB) 已瀏覽 785 次
徐悲鴻和廖靜文
  1943年春天,徐悲鴻在重慶和成都舉辦的畫展,深深地打動了廖靜文。但她仍然沒有勇氣答應徐悲鴻的愛情,後來她終於考上了在成都的金陵女大。一次,成都畫展閉幕的那日,他們等乘馬車到新都。到達目的地,牝馬顯得有些累,氣喘吁吁。馬夫一下馬就去親撫他的愛馬,徐悲鴻也有些動情的說:“謝謝!”隨後,他又從提包裏取出一幅卷起的《奔馬》送給車夫,說:“這是一張畫,是送給你的。”馬車夫呆望著徐悲鴻,仿佛沒聽懂他說的話。廖靜文從旁解說:“這是一張畫。是送給你的。”馬車夫於是感激的接過國畫。徐悲鴻握著他那粗糙的手,連聲說著:“再見!”路上,廖靜文問道:“先生,你為什麼突然要送給一位不相識的馬車夫一幅畫呢?”徐悲鴻靜靜的回答說;“我愛馬,也愛善待馬的人。他對馬的愛打動了我的心,何況他的生活也很艱難呢!”
  2。嘉陵江畔的愛情:徐悲鴻和廖靜文
  前文提到過徐悲鴻因丟失《八十七神仙卷》一直杳無音訊,身體每況愈下。到了1944年夏天,獨自一人在重慶生活的徐悲鴻因長期過度疲勞,加上高血壓、心臟病、腎炎的併發症,一度導致病危住院。廖靜文得知後,心裏充滿著痛苦和焦急,她想起17歲時就讀過的小說《簡·愛》。羅契斯特爾與簡·愛的那段對話——
  “一個殘廢的人,比你大二十歲,你必得伺候他的?”
  “願,先生。”
  “真正願意嗎,簡?”
  “最真不過了,先生。”
  此時的徐家拿不出錢給徐悲鴻治病,在一些朋友的資助下,她迫不得已變賣了徐悲鴻的畫,在中央醫院治療7個月,此間她常伴左右、用心照顧。但當感情轉為愛情後,廖靜文的人生發生了轉變。
28.jpg
28.jpg (33.1 KiB) 已瀏覽 785 次
病榻上的徐悲鴻與廖靜文
  在徐悲鴻此後的人生中,廖靜文給了他一個溫馨港灣,進而成就徐悲鴻的事業。徐悲鴻繼而結束了八年漂泊,找到晚年情感歸宿,這使得他安心地致力於藝術創作和教學活動。對於這份感情,徐悲鴻曾不止一次地對她說:“我真正找到了所愛的人!除了你,沒有人能對我有這樣的真誠、堅定、純潔、無私的愛情。” 而為了報答妻子,徐悲鴻在自己的創作和收藏的珍貴畫卷中都題寫了“贈給愛妻廖靜文”。
29.jpg
29.jpg (47.26 KiB) 已瀏覽 785 次
徐悲鴻和廖靜文在重慶盤溪故居前
  加上丟失的愛畫也尋回,徐悲鴻變得愉快起來,他的繪畫風格和表現力隨之更加鮮活。他有幅素描作品《初度前夕》畫的正她生日前陷入惆悵的沉思中。對於此後時光,她在書中追憶在重慶江北的盤溪故居:“這裏有寬闊的院落,中間有座亭子,內置石家的祖宗牌位,兩側是兩座兩層的小樓,隔亭相對而立。小樓全部是木結構,製作粗糙。但在戰時的重慶,這已是難覓的佳園了。”
30.png
30.png (321.6 KiB) 已瀏覽 785 次
徐夫人廖靜文像 素描 (徐悲鴻紀念館藏)
  因住院期間徐悲鴻的創作銳減,出院後當聽到最近戰事,回到江北盤溪從事籌辦的中國美術學院、研究活動之餘,創作了大批量以馬為題材的作品,以及《會師東京》《怒貓圖》、《山鬼》、《孔子講學》、《紫氣東來》等作品。徐悲鴻的孫子、徐悲鴻紀念館典藏部主任徐驥在“回望悲鴻”展前對雅昌藝術網透露“此次展覽相比以往作品展出,我們帶來了徐悲鴻紀念館珍藏卻極少為展出的《孔子講學》、《山鬼》、《紫氣東來》等作品。”徐悲鴻表現聖賢的人物化,其中一幅就是《孔子講學》。
31.png
31.png (306.82 KiB) 已瀏覽 785 次
會師東京 國畫 1943年 (徐悲鴻紀念館藏)
  《論語》有一句是“子路、曾哲、冉有、公西華待座”——“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孔子“喟然而歎曰:“吾與點也!”(曾點說:“暮春三月,春天的衣服已經穿在身上,約上五六個成人、六七個小孩,在沂水旁邊洗臉洗手,在舞雩臺上吹吹風,然後一路唱著歌走回來。”孔子說:“我贊同曾點的主張呀!”)幾個人席地而坐,大家目光集中在背對著我們的這個人身上,老子是聖人,很少有人畫他們,徐悲鴻是一個突破、發展。貴陽美術館館長、貴陽畫院院長陳爭談及這一時期徐悲鴻的創作時說,“中央大學聘請他之後,在生活穩定下來後受西方古典主義和浪漫主義的影響,他首先要做的就是從中國的正史、野史、甚至民間傳說、小說傳奇當中找話題,做大型主題性的繪畫。”
32.jpg
32.jpg (35.52 KiB) 已瀏覽 785 次
孔子講學(局部) 1943年 徐悲鴻
  這時徐悲鴻已48歲,經歷過求學、辦學、家庭破裂、情感追求追求各種各樣滄桑,也似乎走出人生苦悶期、彷徨期,他是通過這樣的想像表達現實理想。他開始重視與自然的接觸,和儒家傳統的天地人之道相符。
33.jpg
33.jpg (48.36 KiB) 已瀏覽 785 次
紫氣東來 1943年 徐悲鴻
  “他的人物畫大致分為兩種,一種是老子、孔子、愚公、項羽、鍾馗等,取材範圍很廣,不僅來自正史,也有傳奇、野史等,他選擇話題很偏重於個人的英雄行為和行俠仗義的精神,所以基本為我們營造非現實世界或叫古典浪漫的世界,這種作品儘管數量不多,但是他最重的,特使傾注心力最多的一種,我們說在中國繪畫史上還沒有哪一位畫家對英雄俠義故事表現出如此大的熱情,對英雄俠義題材有著如此執著的追求,並且取得如此可觀的成績。”華天雪說到。
34.jpg
34.jpg (35.48 KiB) 已瀏覽 785 次
徐悲鴻的感情世界
  1945年底,他和蔣碧薇在重慶正式離婚。那一天,50歲的徐悲鴻提著滿滿一麻袋的錢和國畫。“他神情頹喪,臉色蒼白,自始至終,他一直低著頭。”蔣碧薇清點完畢,滿意地簽字,然後去打了一夜麻將。談及與徐悲鴻繞不開的女人,賜名,刻章,贈畫……他都曾賦予真心。徐悲鴻去世後,孫多慈守孝三年,兩位夫人為其立傳藉以懷念(蔣碧薇回憶錄上部之《我與悲鴻》,廖靖文的《悲鴻的一生》)。蔣碧薇回憶錄上部之《我與悲鴻》,“在巴黎的時候,徐先生為我畫過一張油畫,畫的就是我凝神奏琴,這張油畫,至今我還懸掛在客廳”徐悲鴻與蔣碧薇離婚賠償結算時,他另附贈一幅《琴課》。
35.png
35.png (490.98 KiB) 已瀏覽 785 次
徐夫人畫像
  在1946年離別重慶時,由郭沫若和沈鈞儒證婚,徐悲鴻和廖靜文在重慶中蘇文化協會舉行了婚禮。郭沫若送詩祝賀:“嘉陵江水碧如茶,松竹青青勝似花。別有一番新氣象,磐溪風月畫人家。”後來,田漢風趣地把巴爾扎克的話“戀愛是人生最難的學校”送給他們夫婦,還說“現在悲鴻已經從這個學校以優秀的成績畢業了。”後擔任北平藝術專科學校校長,招納吳作人、葉淺予、馮法祀等一批有才華的進步美術家執教,擔任北平美術工作者協會名譽會長。
36.jpg
36.jpg (29.67 KiB) 已瀏覽 785 次
徐悲鴻和廖靜文
  婚後他又為廖靜文畫了一幅題為《徐悲鴻夫人像》的油畫,畫中的廖靜文身著紫色長衣,靠在一棕色沙發上,兩手扶著一紅色布包,整個畫面的色調溫暖,明暗鮮明,光影很強,也有光線平淡而渲染得很細膩的細節,人物表情端莊文靜而容光煥發,兩眼明亮似若有所思。徐悲鴻的兒子、現已74歲的劉慶平在“回望歸鴻”展前對筆者道“我的名慶平二字,慶即重慶,平即北平(北京)。母親(廖靜文)在離開重慶前懷的我,重慶賜予我名。”
37.png
37.png (297.95 KiB) 已瀏覽 785 次
徐悲鴻與夫人廖靜文、兒子徐慶平合影
  1953年9月26日,徐悲鴻在京逝世,享年58歲。廖靜文將他的作品1200餘件,他一生節衣縮食收藏的唐、宋、元、明、清及近代著名書畫家的作品1200餘件,圖書、畫冊、碑帖等1萬餘件、以及署名“愛妻靜文惠存”的作品全數捐獻國家。徐慶平對雅昌藝術網說“這麼多年我研究他,我就想著一個問題,因為很多人都說是根據遺願。其實,藏品的歸屬從未有過紙質的遺囑。後來我才理解,當年父親在重慶住院危險期,母親常伴左右,對於藏品的歸屬?想必父親在重慶時就已考慮並交代給母親。”
  嘉陵江畔,回望徐悲鴻。十年藝術人生,他為民族尋回價值不可估量的珍品,在家與國之間執劍而行,劃出了最為濃墨重彩的一筆。
chanhe
系統管理員
文章: 644
註冊時間: 週一 6月 8日, 2015年 10:26 pm
聯繫:

Re: 香港中國書畫藏友會

文章 chanhe »

揚-凡-艾克的《喬瓦尼·阿爾諾芬尼與他妻子》鑒賞

文:楊健
  一幅畫作,尤其是歷史畫,總能提供大量的歷史資訊。受制與畫家本人的藝術觀念、道德立場和生活境遇,他(她)們在創作時亦有曲筆,甚至編造,這其中有怎樣的歷史隱情?近日,《畫外因:50幅世界名畫中的隱秘歷史》由東方出版社出版。不同於專業的藝術史著述側重談“藝”,本書的特點是講“史”,即將空間上平鋪的繪畫藝術,拓展為時間上多維的歷史表達。解讀畫作背後鮮有人知的歷史細節。

  此期“畫外因”講述的是揚-凡-艾克的《喬瓦尼-阿爾諾芬尼與他妻子》,這是一場 1434年,在布魯日舉行婚禮。是舊歐洲物質文明的一次腐朽而奢華的展示。
1.jpg
1.jpg (29.8 KiB) 已瀏覽 784 次
畫外因:50幅世界名畫中的隱秘歷史》書封

  這幅畫的畫中人是服裝商兼葡萄酒商喬瓦尼-阿爾諾芬尼與他的妻子喬瓦尼-塞娜米,來自義大利盧卡,作曲家普契尼的老鄉。畫作者是現代油畫之父揚-凡-艾克,來自荷蘭馬斯特裏赫特,即將散夥的歐盟的誕生地。

  畫中人與畫作者交匯的時間地點,是1434年的布魯日。將畫中人和畫作者捏合在一起的,是他們共同的恩主——“好人”菲利普。
2.jpg
2.jpg (57.09 KiB) 已瀏覽 784 次
揚-凡-艾克,《喬瓦尼-阿爾諾芬尼與他妻子》 ,1434年,英國國家美術館藏

  “好人”菲利普是勃艮第公爵,在他的時代,布魯日是勃艮第公國治下的城市。而畫中人喬瓦尼-阿爾諾芬尼和畫作者揚-凡-艾克,都在“好人”手下擔任一定的行政職務,前者是“好人”的宮廷司庫,後者是“好人”的御用畫師。畫中人和畫作者所擔任的職務,是“好人”最值得炫耀的兩個專案:財富與藝術。當然,擁有財富和愛好藝術並不能證明“好人”治國有方。事實上,“好人”並不太善於操弄政治軍事等“硬題材”。在十五世紀的歐洲外交舞臺上,“好人”乏善可陳,更多地是扮演老好人的角色。他唯一幹過的夠爺們兒的事,是1430年在貢比涅偷襲並活捉了聖女貞德,而後,把俘虜轉手倒賣給了英國人。

  不要以為“好人”只會對女人下手,他也經常以個人名義向其他男子下戰書:像個真正的騎士那樣決鬥,用佩劍解決問題,不必叨擾廣大百姓。不過,決鬥在那個時代,實在是一種與公爵身份不符的幼稚舉措(提議),所以從來也沒有人接他的茬。因此終其一生,“好人”也沒有像真正的騎士那樣用佩劍解決過問題。
3.jpg
3.jpg (45.19 KiB) 已瀏覽 784 次
揚-凡-艾克為喬瓦尼-阿爾諾芬尼所作的另一張肖像

  但“好人”的這個嗜好成全了另一個人,對了,喬瓦尼-阿爾諾芬尼。義大利服裝商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喜歡擊劍的主人置辦了全套的騎士行頭,精緻的鎧甲、華麗的戰袍、碩大的帳幕和威風的戰旗……“好人”回報以宮廷司庫的職務,而待“好人”牽頭成立金羊毛騎士團後,阿爾諾芬尼掌管了騎士團的錢袋子,頭銜類似於今日北約盟軍的後勤部長。中世紀晚期,一位新興資產階級的傑出代表,就這樣攀附上了舊歐洲的封建貴族。

  若說畫中人喬瓦尼-阿爾諾芬尼的騰達靠使錢,那麼畫作者揚-凡-艾克的成功就是靠才華。如前所述,揚-凡-艾克是現代油畫之父,而證明他“父親”身份的是《根特祭壇畫》。這組現存於根特聖巴夫教堂的宗教畫,被認為是史上最早的用油調色繪製的作品。
4.jpg
4.jpg (52.84 KiB) 已瀏覽 784 次
《根特祭壇畫》

  其實,《根特祭壇畫》是由揚-凡-艾克和他哥哥胡伯特-凡-艾克聯手製作,且前期佈局是由哥哥主導。不幸也是幸運的是,1426年,畫作尚未完成,哥哥去世。不得已,只能由弟弟“勉力而艱難”地繼續創作這幅里程碑式的作品,並孤獨地承受著世人的仰慕和禮贊。更不幸也是更幸運的是,1424年,凡-艾克的資助人約翰伯爵去世。於是,我們的“好人”菲利普,理所當然地成了接盤俠,他任命揚-凡-艾克為自己的宮廷畫師。
5.jpg
5.jpg (51.87 KiB) 已瀏覽 784 次
被認為是揚-凡-艾克的自畫像

  宮廷畫師履新後,做過的最了不得的工作是外交。1428年,“好人”談妥了與葡萄牙公主伊莎貝拉的政治婚姻,但又苦於沒見過公主,怕洞房花燭夜——蓋頭一掀,眼睛一黑。所以派揚-凡-艾克出使里斯本——讓畫家用畫筆拍張公主的生活照。揚-凡-艾克不辱使命,驗貨成功。1430年,“好人”迎娶伊莎貝拉,揚-凡-艾克由此升任勃艮第公國的藝術總監。中世紀晚期,一位富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大師,就這樣攀附上了舊歐洲的封建貴族。

  十五世紀30年代,商業領域的鉅子和藝術戰線的先鋒,成了“好人”麾下的同事。他們的工作,除了盡力服侍“好人”,還有,就是盡力遵從勃艮第宮廷的文化、禮制和儀式。
6.jpg
6.jpg (56.03 KiB) 已瀏覽 784 次
《喬瓦尼-阿爾諾芬尼與他妻子》局部

  最能體現排場的莫過於婚典。1434年,喬瓦尼-阿爾諾芬尼夫婦在布魯日舉行婚禮。這成了舊歐洲物質文明的一次展示,腐朽而奢華。一個義大利商人通過財富積累,在勃艮第實現了政治地位的躍升,並成功模仿了舊時代的禮俗。

  《喬瓦尼-阿爾諾芬尼與他妻子》的畫面上,洋溢著安詳和虔誠。夫婦倆的穿著皆華貴而臃腫,左側的新郎身著紫色皮絨大衣,彬彬有禮、生分拘謹;右邊的新娘套著綠色羊毛筒裙,低眉順眼、羞澀難當。她伸出右手,放在他的左手上,寓意要永做忠實伴侶。室內裝飾極盡考究之能事:屋頂的七枝燭臺吊燈、紅色的帷帳和床褥、窗口邊桌上的水果、新人腳邊的拖鞋和小狗,均具有象徵意味。
7.jpg
7.jpg (58.69 KiB) 已瀏覽 784 次
 圓形凸鏡細節

  而在背景中央的牆壁上有一面圓形凸鏡,這是全畫最生動的細節。從這面鏡子裏,人們不僅能看見新婚夫婦的背影,還能看見一個藍衣身影,那是新郎喬瓦尼-阿爾諾芬尼的同事,也是畫作者本人揚-凡-艾克。鏡子四周邊緣,鑲刻著十幅耶穌受難圖。在鏡子上方,有一行細巧的羅馬字體:揚-凡-艾克在此,1434。
8.jpg
8.jpg (37 KiB) 已瀏覽 784 次
畫中簽名:“揚-凡-艾克在此,1434”

  憑著這行字,畫家搶掉了商人的風頭。遠赴葡萄牙替“好人”菲利普刺探軍情的人,為阿爾諾芬尼夫婦證婚,不算掉價吧?
  附:

作者自序:為什麼要從一幅畫來解讀歷史?

  在前攝影時代,畫作承擔著記錄歷史的功能。畫家的筆比之作家的筆,或許缺乏想像層面的延展性,卻更為直觀。1861 年6 月27 日,暹羅國王拉瑪四世的使團在楓丹白露,以泰式爬行禮覲見拿破崙三世的情景,無論用多少文字描述,都不如讓- 萊昂-熱羅姆所創作的油畫作品真切。進而言之,暹羅使節“頭戴金絲掐花的高尖禮帽,身著輕柔綿軟的綢緞錦袍”,他們臉上恭謹的神色,以及拿破崙三世和歐仁妮皇后的傲慢——如若僅有文字記載,而沒有畫作的呈現,那麼這份歷史現場感是虛幻的。所以,一幅畫作,尤其是歷史畫,總能提供大量的歷史資訊。

  誠然,受制於畫家本人的藝術觀念、道德立場和生活境遇,他(她)在創作時亦有曲筆,甚至是編造。譬如,拿破崙御用畫師大衛筆下的拿破崙,就永遠是“偉光正”的形象;而《聽琴圖》裏的宦官童貫,居然長著鬍子……凡此種種,赤裸裸地挑戰著人們的常識。不過,正因為畫家的曲筆如此“悍然”,其背後的蹊蹺便更值得推敲。而此時,與畫作相關的文字資料便有了用武之處,它可以用來辨識畫作中的資訊,也可以鏟去畫作上的塗層,揭示畫作所刻意隱含的資訊,所謂證實和證偽。
9.jpg
9.jpg (120.48 KiB) 已瀏覽 784 次
《聽琴圖》,孫必達繪於1240年代,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外因”的寫作意圖,就是從畫作所呈現的內容裏,找出可疑、可議、“不可告人”之處,理出線索,排查其後的歷史因緣。事實上,每一幅歷史畫,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打著問號的細節。將這些問號拉直,真相圖窮匕見。對於大衛塑造的拿破崙,拿破崙自己都覺得羞愧,斥為“宣傳鼓動之作”。而《聽琴圖》乃失意畫家孫必達假託趙佶之名的造仿之作,存心露出的破綻有譏諷之意!不同於專業的藝術史著述側重於談“藝”,這本書的特點是講“史”,即將空間上平鋪的繪畫藝術,拓展為時間上多維的歷史表達。通過介紹50 幅中外畫作,來解讀與這些作品相關聯的、所隱含的50 段歷史。而在由畫到史的過程中,作者著重詮釋三層關係:作畫者與畫中人的關係、作畫者與歷史背景的關係、畫中人與歷史背景的關係。縱觀這50 篇專欄,大抵都逃不脫這三層關係的框定:《以懷念之名升級一下革命友誼》,解讀的是作畫者庫爾貝與畫中人蒲魯東的關係;《身體是她心靈的囚籠》,解讀的是作畫者弗裏達與歷史背景的關係;《“公主病”的前世今生》解讀的是畫中人瑪格麗特-特蕾莎與歷史背景的關係……

  在對上述關係的解讀中,一些人們習焉不察的歷史脈絡,從畫面細節中跳了出來——為什麼說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騎的是驢而不是馬?為什麼說德拉克羅瓦在《自由引導人民》中夾帶了一些私貨?為什麼說《東丹王出行圖》中的壓角印暗示了作畫者(也是畫中人)耶律倍的歸宿?這些具有濃厚冷知色彩的發問,其實是對作品的再度審視。也正是在這種審視中,畫中人變得生動起來,他(她)從歷史走向當下,將自己的際遇向觀者(讀者)和盤托出。
chanhe
系統管理員
文章: 644
註冊時間: 週一 6月 8日, 2015年 10:26 pm
聯繫:

Re: 香港中國書畫藏友會

文章 chanhe »

疑似5.5億天價瓷瓶將現香港蘇富比秋拍
1.jpg
1.jpg (15.01 KiB) 已瀏覽 771 次
2.jpg
2.jpg (203.57 KiB) 已瀏覽 771 次
3.jpg
3.jpg (33.29 KiB) 已瀏覽 771 次
截止筆者發稿前,蘇富比亞洲區總裁程壽康先生回應新聞並配文:“絕品,絕密。。。”,似乎正面回應此件乾隆洋彩“吉慶有餘”鏤空瓶即將現身於2018年香港蘇富比秋拍。這件絕品瓷珍,會不會再一次打破瓷器的世界紀錄?究竟會花落誰家?值得期待。。。
4.jpg
4.jpg (156.58 KiB) 已瀏覽 771 次
時間回到2010年11月11日,乾隆洋彩“吉慶有餘”鏤空瓶舉槌那天,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兼蘇富比中國瓷器與藝術部主席Nicholas Chow代表客戶出現在現場。轉心瓶從80萬英鎊起拍,很快超過了專家給出的1000萬英鎊,當價格飆到2500萬英鎊時,已經刷新了世界記錄,現場還有5位買家在競拍。最終,在4300萬英鎊之時落槌,加上傭金和增值稅,總價格達到5160萬英鎊,也就是5.5億元人民幣的天價。不僅刷新了中國瓷器的拍賣記錄,也宣告世界上最昂貴的中國藝術品的誕生。是誰不惜重金拍下這件瓷瓶?拍賣行並未透露買家相關資訊,但據英國媒體介紹,天價拍下這只瓷瓶的買家來自北京。
5.jpg
5.jpg (109.27 KiB) 已瀏覽 771 次
可惜的是,買家一直沒有提貨。原因眾說紛紜,有傳買家生意當時正值低潮,又有說買家與行方未能就傭金達成協議。事情一拖就是兩年,報導指最終由另一位收藏家出手奪得,成交價據悉仍達£2,500萬。按當時匯率兌換成港幣的話,接近HK$3億之高。
6.jpg
6.jpg (99.62 KiB) 已瀏覽 771 次
乾隆洋彩“吉慶有餘”鏤空瓶體態勻稱,色澤飽滿典雅,瓶身鯉魚圖案栩栩如生,配以鏤空水波紋雕花設計,顯得大氣富貴,恰到好處地映襯了瓶頸上的紅色“吉”字中所蘊含的吉祥之意。該拍品內繪青花,外畫洋彩、琺瑯彩、粉彩,運用描金,鏤空、轉心、浮雕、淺刻等多種工藝,極盡奢華、歎為觀止,屬於清三代瓷器中的巔峰之作。

  那件在倫敦天價成交的瓷瓶流傳有序,1930年代,海倫·波特的父母從外人手中得到這只乾隆洋彩“吉慶有餘”鏤空瓶,並一直保存在倫敦的家中。70年後,當海倫·波特兄妹收拾父母的故居時,在家裏的書架上發現了這只佈滿塵土的瓷瓶:高約40釐米,瓶底印有“大清乾隆年制”的字樣,瓶身鏤空,中間繪有兩條魚和紋形波浪,瓶頸塗黃色,瓶身天藍色。兄妹二人立即將瓷瓶送到拍賣行。

  最終,專家們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粉彩鏤空瓷瓶,是乾隆三十多年官窯製品,屬於清三代瓷器中的巔峰之作,更重要的是,它應該是當年皇宮的收藏品。
chanhe
系統管理員
文章: 644
註冊時間: 週一 6月 8日, 2015年 10:26 pm
聯繫:

Re: 香港中國書畫藏友會

文章 chanhe »

藝術館獲贈355件明清書畫 估值38億
92.jpg
92.jpg (222.95 KiB) 已瀏覽 732 次
香港藝術館獲至樂樓藝術發揚(非牟利)有限公司捐贈一批共355件、估值38億元的私人珍藏中國書畫,將成為藝術館的永久收藏。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昨出席捐贈儀式,並致送感謝狀予至樂樓主席何世柱。

香港藝術館昨公布獲贈一批共355件、估值38億港元的私人珍藏中國書畫,將列作該館的永久收藏。藏品原屬已故慈善和鑑藏家何耀光成立的「至樂樓藝術發揚(非牟利)有限公司」(下稱至樂樓)所有,以明末清初作品為主,屬極罕有的完整民間珍藏,當中尤以講求氣節與清高抱負的明遺民書畫最負盛名。

何世柱父珍藏 明年底展出

香港藝術館將設永久展館展出這批珍品,市民最快可於明年底一睹文物真迹。

康文署昨日於禮賓府舉行該批355件珍貴書畫文物的捐贈儀式,已故收藏家何耀光的兒子、現任至樂樓主席何世柱表示,五六十年代時內地政局動盪,大量書畫及文物珍品傳至香港,引來外國書商、收藏家爭相搶購。何指出,其父不忍文物流散海外,在1952年起不斷購藏珍品,抱着「多購一件便一件」的心態保存國粹,希望藉是次捐贈,讓大眾認識中華文化及歷史。

特首林鄭月娥致辭時感謝何耀光生前默默守護中國文化瑰寶,讚揚至樂樓的慷慨捐贈是「為善至樂」的極高境界。她表示,待明年底香港藝術館重開時,這批書畫就會在4樓專設的展覽廳長期展出,讓本地和海外的觀眾有機會欣賞。

藏品準則:先人品而後藝事

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表示,這批藏品為藝術界極罕有的完整民間珍藏,當中以明遺民書畫最矚目。他特別指出,何耀光注重書畫家的情操及道德觀,會以「先人品而後藝事」的準則收藏文物,而其中能體現此準則的藏品為晚明著名文學家及書法家黃道周的《松石圖》。

黃道周於明亡後積極參與抗清,屢次堅拒勸降,最終在南京被斬首,臨終前所畫松石被後世視為高風亮節的象徵。司徒元傑指出,明遺民等忠孝義士的抗清風骨為何耀光所景仰,他相信透過觀賞先賢真迹,可追慕先賢的高尚品格,司徒元傑表示這收藏標準是「獨一無二」。

獲贈珍品衆多,除了明遺民書畫作,亦有明代「唐伯虎」唐寅的《桃花菴》、明末清初畫僧石濤的《寫黃研旅詩意冊》,以及「明四家」、「松江畫派」、清初「四王」、「揚州八怪」的作品。
chanhe
系統管理員
文章: 644
註冊時間: 週一 6月 8日, 2015年 10:26 pm
聯繫:

Re: 香港中國書畫藏友會

文章 chanhe »

一段情誼促成美事
吳冠中數十億名畫贈港


一段惺惺相惜的情誼,成就了香港的藝壇美事。已故著名畫家吳冠中一批估值數十億元、最具代表性的珍藏名畫,下月捐給香港藝術館,永留香江。港府第六度獲捐吳冠中的作品,源於現任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在23年前舉辦一場專題展覽,感動了這名當代藝術大師,作畫畢生,終在香港覓得知音。

繼早前何耀光家族捐出估值38億元的藏畫後,港府將迎接另一批價值連城的畫作。香港歷史博物館前館長丁新豹日前在書展一個講座中披露,吳冠中最具代表的作品再度捐予香港藝術館,下月於禮賓府舉行接收儀式。他說,促成這宗美事,香港藝術館館長司徒元傑功不可沒,「家喺世界嚟講,佢應該係吳冠中權威」。


丁新豹:最精采嘅嘢喺晒香港
香港藝術館於1995年舉辦《叛逆的師承──吳冠中專題展》,首次引進吳冠中的畫作讓港人認識。該展覽由司徒元傑策劃和籌辦,丁新豹憶述,當時吳冠中參觀後,跟司徒元傑說了一句話,「你識我嘅畫」,因為對於一個畫家而言,知音難求,更能將自己的畫作風格特點呈現,滿足感難以言喻,「所以佢決定將佢嘅collection(珍藏)、最好嘅捐畀香港藝術館」。

自此二人結下情誼,司徒元傑曾接受傳媒訪問時透露,有幾次吳冠中要送畫給他,他都婉拒,寧願對方送給藝術館。吳先後4次捐出珍藏,即使臨終前,也簽下同意書捐出遺作。「佢個心願就係畀晒香港藝術館」,丁新豹說,有人曾逼吳冠中捐出作品,但吳拒絕,「捐畀香港好處係我(吳冠中)冇離開中國,我一樣喺中國地方,但我係唔肯捐畀你哋,因為有啲人逼佢捐,佢係一個好有風骨嘅人」。

吳冠中於2010年6月25日在北京病逝,享年91歲;其兒子吳可雨於2014年12月,把25幅父親的畫作捐給香港藝術館,包括名作《冰雪殘荷》、《漁港》同《四合院》等,當時估值近10億元。
丁新豹直言,今次吳可雨再度捐出父親的畫品,價值是「N個億」,「佢個仔都唔理幾多個億,肯捐出嚟,我覺得係非常難得」。他指,司徒元傑得知獲捐作品的清單後,「佢都嚇咗一跳,因為裏面包括咗吳冠中先生嘅代表作品,最代表嘅作品全部捐畀香港,捐埋呢批作品,吳冠中最精采嘅嘢,就喺晒香港」。

最快明年首季展出
資深傳媒人鄭明仁昨也在報章撰文披露事件。他認為,香港藝術館再度獲捐吳冠中具代表性作品,難能可貴,港府應多加推廣,讓年輕一代認識這名頂尖華人藝術家。他指,兩年前吳的油畫《周莊》以2.36億元成交,估計今次捐出一批作品,價值數十億元。

據了解,特首林鄭月娥知悉捐贈後,迅速拍板,將於下月在禮賓府舉行交接儀式。現時香港藝術館藏有約77幅吳冠中畫作,該館現關閉擴建,料新一批獲捐的吳冠中畫作,最快明年首季供市民欣賞。康文署表示,按一貫做法,藝術館與捐贈者在商討藝術品捐贈建議期間,不會對外披露細節。當雙方議定捐贈安排,會正式公佈。
chanhe
系統管理員
文章: 644
註冊時間: 週一 6月 8日, 2015年 10:26 pm
聯繫:

Re: 香港中國書畫藏友會

文章 chanhe »

劉鑾雄:視收藏為投資
2018年07月27日 10:11
1.jpg
1.jpg (13.8 KiB) 已瀏覽 728 次
2007年劉鸞雄以3920萬美元買入高更在塔希提島畫作《清晨》
2.jpg
2.jpg (14.82 KiB) 已瀏覽 728 次
2012年劉鑾雄以1.2946億元拍得掐絲琺瑯雙鶴香爐
3.jpg
3.jpg (4.44 KiB) 已瀏覽 728 次
2012年劉鑾雄以2.786億港元拍得汝窯洗
4.jpg
4.jpg (11.29 KiB) 已瀏覽 728 次
劉鑾雄舊藏唐三彩陶馬

  香港華人置業集團主席劉鑾雄,位列香港富豪榜前五,他既是被譽為“股壇狙擊手”“銅鑼灣鋪王”的投資成功人士,又是常常佔據香港娛樂新聞頭條的熱點人物。這倒不是他具有多麼高超的演技,而是與多位女星緋聞不斷,是名符其實的“女星殺手”,地產、豪車、名鑽“泡妞”,令懷揣各種泡妞寶典的青年才俊望塵莫及。他從不掩飾自己豪奢的生活,豪擲12億港元,訂購了一架最新款的波音787“空中夢幻”專機;他又是一位世界級的大收藏家,被美國《藝術新聞》雜誌列入2010年度“全球十大藝術收藏家”和“全球200位頂尖收藏家”名單中,排名全球第六。

  吊扇掘得第一桶金
  劉鑾雄大學畢業後加入家族吊扇製造業。他決定在北美市場大力推銷家族的吊扇,但他的父親不同意他的意見,認為北美空調已普及。劉鑾雄決定放手一搏,拿出自己全部資產1.7萬港元和朋友合資創立愛美高吊扇。財富要來,門板都擋不住人,當時正值上世紀70年代末,兩伊戰爭爆發,石油危機席捲全球,北美喊響節約能源口號,加之懷舊風盛行,他生產的電扇一時間成了暢銷品。在短短兩年時間內,他的企業便發展至萬名雇員。

  劉鑾雄隨後又組建愛美高公司,登陸香港股市,成為香港第一只受到股民熱捧的新興工業股。他在愛美高股價升到4元時賣出,在股價跌到0.7元時又重新買入,獲得豐厚利潤。隨後他又多次狙擊一些老牌上市公司股票,馳騁資本市場,奠定在香港商場上的大鱷地位。

  高人指點挺進藝術品收藏領域
  滾滾而來的財富,讓劉鑾雄無所適從,“有一個星期,當我買了5輛法拉利之後,我的髮型師對我說:‘劉先生,你買車還要買保險,還要折舊、維修,不斷地要貼錢,我教你買樣東西,不但好看還可以保值升值。’”原來這個髮型師是一位中國藝術家,於是在這位髮型師的指導下,劉鑾雄開始步入藝術品收藏領域。

  28歲時,劉鑾雄開始買入中國瓷器,隨後開始買中國畫,後來開始大筆買入西洋畫。“那個髮型師慢慢告訴我如何看畫,如何買。一幅明朝的畫,他會告訴我很多歷史,剛開始時候是沒興趣的,但慢慢地就有了很大的興趣。”

  拍下《毛澤東》肖像畫
  真正使劉鑾雄在藏界名聲大噪的,是2006年以1700多萬美元(約1.3億港元),在紐約拍得美國波普藝術大師沃霍爾一幅名為《毛》的毛澤東肖像畫,其成交價遠高於較早前市場預期的1200萬美元,創下沃霍爾作品最高成交價世界紀錄。

  安迪·沃霍爾是二戰後美國波普藝術潮流的創始人之一。沃霍爾認為毛澤東是東方流行文化的代表人物,是西方收藏家眼中“既陌生又常見”的面孔,有一種無可抗拒的魅力。於是看准當年“毛澤東熱”的市場,於1972年起創作10幅巨型“毛像”,這些畫作目前均成為美國當代藝術代表作品。有西方評論家認為,如果你擁有20世紀的收藏品,那麼你就不能沒有沃霍爾的作品。

  收藏保羅·高更的《清晨》

  保羅·高更(1848—1903)是法國後印象派畫家、陶藝家、雕塑家及版畫家。高更同塞尚、梵高並稱為法國後印象主義的三大畫家。高更在對原始和土著民族的藝術作了一番研究之後,開始將對象的輪廓形體加以簡化,使用強烈鮮明的大色塊,採用單線平塗的手法,形成了一種平面的具有原始意味的藝術風格。他還在作品中寄予了對人生及藝術的深刻思索,賦予作品以象徵意義。高更的作品,歷來是西方富豪收藏家的搶手貨。

  2007年,劉鸞雄以3920萬美元買入高更在塔希提島畫作《清晨》。這幅名畫是高更於1892年在大溪地所繪,描繪一名大溪地婦女在芒果樹下沐浴,是他生平中較獨特的作品之一。劉以上億港元天價購買名畫,使他成為國際著名的藝術品收藏家之一。

  拍場搶香爐為母親祝壽
  2010年香港佳士得“重要中國瓷器及工藝精品”秋拍會上,一對“清雍正禦制掐絲琺瑯雙鶴香爐”引起劉鑾雄的興趣。拍賣方稱,該對雙鶴香爐世上僅此一對,應為孤品。香爐紋飾鑲嵌精細,以掐絲琺瑯和鏨胎琺瑯相結合的工藝,充分體現雍正時期的藝術特色。當香爐點起,煙會從鶴口緩緩飄出,觀者恍如置身仙境一般。有學者認為,該對香爐是乾隆送給父親雍正的壽禮。大鶴所銜桃枝乃長壽之征,祝壽之意呼之欲出。另外,逼真寫實的翠竹代表剛直不阿,也是雍正最為推許的美德。

劉鑾雄侍母至孝,便欲買下此品作為母親的壽禮。他通過電話競逐,經過多口承價,10分鐘後以1.2946億元奪得,創下掐絲琺瑯世界拍賣紀錄。劉鑾雄稱,即使拍賣價較現時成交價更高,依然會追價競逐:“我心目中,就算是超過2億,都會照買。”因為他終於完成了以此珍貴孤品向母親祝壽的心願。
  汝窯精品 見證魄力
  2012年,香港蘇富比(微博)拍賣會上,一只北宋汝窯天青釉葵花洗以2.08億港元的價格落槌,創出了汝窯拍賣的世界拍賣紀錄。這件拍品也是被劉鑾雄所拍得。

  汝窯葵花洗距今已有千年曆史,是現今唯一存世之葵花六瓣形盆洗。筆洗配有日式雙重梧桐木盒,它歷經名家遞藏,流傳有序。上世紀30年代至70年代是英國知名中國古陶瓷收藏家艾弗瑞·克拉克夫人的藏品,1976年以前為東京繭山龍泉堂所藏,隨後轉入日本私人藏家之手。

  汝窯葵花洗估價6000萬到8000萬港元。當時拍場共有八名買家競拍。拍賣由第一口價4000萬港元開始,歷時15分鐘,34口叫價後,最終由劉鸞雄通過電話參與競投,以高出估價三倍的2.786億港元拍得。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及中國瓷器及工藝部國際主管仇國仕認為,“這種東西見一回少一回,真正的大藏家知道,這次不買,下次不知道什麼時候再出來。”這又一次證明,劉鑾雄不僅有財力,有眼力,更有魄力。

  把收藏作為投資手段
  與多數在拍賣場上競拍的富豪不同,劉鑾雄從不掩飾自己將收藏作為投資手段。“初買的時候,都覺著無所謂,只要東西好、漂亮,買得開心就好。現在發現這些東西升值得好嚇人,30年前,100萬至200萬元買入的一件瓷器,現在要4000萬至5000萬元一件,買寫字樓也漲不了這麼多啊。”他為自己各類藝術品投資估的回報是:中國瓷器最少100倍,中國畫10—20倍,西洋畫5倍,隨著投資年限長短而遞減。

  “大部分升值20至100倍真是意料不到,所以現在我會視收藏藝術品為一種投資工具。”劉鑾雄投資油畫和投資股票一樣,“選畫要選擇市場”。他認為收藏要緊貼行情,遇到合心的就要大手進軍,“投資畫,工夫可真多,除了像股票一樣,畫家本身、作畫的年份和背景、背後的故事、畫的主題和含意、畫家那時候的行情、受歡迎的程度、畫家的前景、畫壇當時流行什麼,等等,都要仔細考慮,也要十分清醒。” 劉鑾雄的買畫心得是“不可盲目追捧一個畫家,因為每個畫家在創作方面都會有高低潮,不是每個畫家都像畢加索一樣,在不同時期都能創作出令人神往的作品”。劉鑾雄尤其看好畢加索後現代作品,“我早年買下畢加索後現代作品,最少升值5倍。”

  劉鑾雄把收藏藝術品作投資手段,從他曾收藏的唐三彩陶馬上可見一斑。2003年3月,劉鑾雄將這件作品送到紐約蘇富比拍場,結果被一位猶太商人以157.6萬美元高價購得。2013年,紐約蘇富比推出的中國瓷器及工藝品專場中,這一對品相精美的唐三彩陶馬受多位買家追棒,經過激烈競投,最終以419.7萬美元(約合2568萬元人民幣)高價成交,十年時間升值不到3倍,但價格漲了200多萬美元
chanhe
系統管理員
文章: 644
註冊時間: 週一 6月 8日, 2015年 10:26 pm
聯繫:

Re: 香港中國書畫藏友會

文章 chanhe »

國際舞臺上的齊白石
2018年08月03日 09:16
  文:肖敏
67.jpg
67.jpg (13.11 KiB) 已瀏覽 728 次
1955年齊白石獲得“國際和平獎金”的證書,證書上的鴿子為畢加索所繪。

  古代中國畫藝術在世界文明中已經享譽千年,而以齊白石等藝術家為代表的現代中國畫藝術,無論是東渡扶桑,還是遠及歐美,都具有一定的世界影響力。

  近日,故宮博物院、北京畫院相繼推出齊白石藝術展,他的作品同時亮相列支敦士登國家博物館。10月至明年1月初,齊白石還將“登陸”東京國立博物館和京都國立博物館。這位20世紀中國藝術巨擘再一次站在國際文化藝術交流的前臺。
  把中國畫帶到世界
  齊白石是20世紀享有國際聲譽的中國畫家。中國美術史學者萬青力表示,現在在國際上提到東方畫家,大家第一個就想到齊白石。為什麼呢?原因有兩個,第一是日本的推動。日本對中國文化的變化非常敏感,緊隨中國潮流,先是跟吳昌碩,後是跟齊白石。第二,西方現代藝術,特別是法國現代派野獸派都深受東方特別是日本影響。西方人認為中國繪畫是表現主義,認為寫意畫和西方表現主義的畫是一樣的,所以很容易接受齊白石,認為齊白石的畫是表現派。因此,齊白石正好符合西方追求的形式,點、線、面、色彩的對比和張力,都可以從齊白石的畫中找到共鳴。可以說,齊白石把中國畫帶到世界。

  出生貧寒的齊白石把濃郁的民間生活氣息帶入文人畫,推陳出新,以簡潔的形式、渾厚的筆墨表現了生意盎然的幽默和純美的人性。在他早期的創作中,特別是人物畫中所用的技法,顯現了他受到郎世寧作品的影響。他具有高深的中國畫傳統修養,同時並不排斥西畫。北京畫院院長王明明說,齊白石是一位受人愛戴的世界性的藝術大師。
  1956年夏張大千拜訪畢加索時,畢加索說:“齊白石真是你們東方了不起的一位畫家。”因為早在1956年初,張仃以中國文化代表團成員身份拜訪畢加索時,曾送給他一套榮寶齋浮水印的《齊白石畫冊》。畢加索竟然在半年內臨摹了齊白石作品,並拿出五大本習作給張大千看。而齊白石看了畢加索的名作《鴿子》後說:他畫鴿子飛時,要畫出翅膀的振動。我畫鴿子飛時,畫翅膀不振動,但要在不振動裏看出振動來。

  胡佩衡、胡橐合編的《齊白石畫法與欣賞》中說:“白石老人……對西洋畫法也是很注意的。30年前,他和法國來中國的畫家克羅多常常來往,也互相交談中西畫的理論問題,白石老人曾說:‘得與克羅多先生談,始知中西繪畫原只一理。’我也常見他仔細欣賞西畫複製品,他說要吸取西畫的構圖、著色和意趣。後來,還聽到老人對徐悲鴻說:‘現在已經老了,如果倒退30年,一定要正式畫畫西洋畫。’”

  從日本到歐洲
  齊白石的作品第一次出國展出是應日本的邀請。1922年5月,陳師曾等3人赴日參加第二次中日聯合畫展,他挑選了齊白石的畫作《桃花塢》等9件作品帶去日本。1922年5月6日《東京朝日新聞》介紹道:“《桃花塢》富於氣韻,墨色變化妙不可言……相信可以說乃本次展覽的傑作之一。”《白石老人自述》中記載:“陳師曾從日本回來,帶去的畫,統都賣了出去,而且賣價特別豐厚……還說法國人在東京,選了師曾和我兩人的畫,加入巴黎藝術展覽會。日本人又想把我們兩人的作品和生活狀況拍成電影,在東京藝術學院放映。”日本人對齊白石的篆刻印章也推崇備至,人民美術出版社出版的《齊白石篆刻集》中,不少是為日本人刻的印章。
  齊白石向歐洲傳播,得益於他在北京國立藝專的外國同事沃伊捷赫·齊蒂爾。1927年,日本外交官須磨彌吉郎被派駐中國後,系統地收藏了中國畫,其中齊白石畫作就有70多幅。他稱齊白石為“東方的塞尚”,竭力向友人推薦。當年,捷克畫家沃伊捷赫·齊蒂爾在北京以向各國外交官賣畫為生,由此知道了齊白石。他先後收藏上百幅齊白石作品。1933年和1934年,沃伊捷赫·齊蒂爾在倫敦先後組織了英國白教堂畫廊“中國近代藝術展”和“齊蒂爾教授的中國現代藝術收藏展”,展出齊白石作品。這兩次展覽是英國最早的中國近現代藝術展,受到當時英國學界的關注。除此之外,齊蒂爾還在柏林、布達佩斯、維也納等歐洲各地舉行巡展。他在展覽畫冊前言上介紹了3位主要畫家,其中就有齊白石。

  齊蒂爾收藏的齊白石作品後來全部捐贈給了捷克國家美術館,有力地促進了捷克對齊白石的研究。2018年,捷克美術史學家、漢學家約瑟夫·海茲拉爾的專著《齊白石》中譯本出版。海茲拉爾曾在1951—1956年留學北京大學和中央美術學院(微博),並與齊白石結成忘年交。
  20世紀50年代,齊白石的國際聲譽和他的藝術一樣達到了新高度。他被國家授予“人民藝術家”稱號。1955年,時任德國總理的格羅提渥代表德國藝術科學院,授予他通訊院士榮譽狀。1956年,世界和平理事大會授予齊白石1955年度國際和平獎。1963年,他被列為世界文化名人。
  國際化的市場與收藏
  美術史論家郎紹君認為,齊白石是最具國際知名度的近現代中國畫家之一。有關機構根據年度作品成交額評出2013年度國際“十大藝術家”排行榜上,安迪·沃霍爾以4.271億美元居榜首,張大千、齊白石和趙無極3位中國藝術家上榜,齊白石居第5位。

  齊白石作品的市場和收藏都非常國際化。據不完全統計,國內較有規模的收藏有:北京畫院藏繪畫1000多件,石印300件左右,中國美術館藏337件,遼寧博物館藏400件,中央美術學院美術館藏10件;國際上,波士頓美術博物館藏15件,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1件,布魯克林藝術博物館藏3件,克裏夫蘭藝術博物館藏2件,捷克國家藝術博物館藏約100件,大英博物館藏至少8件,京都藝術博物館藏5件。值得關注的是,國外藏家手中有大量重要的齊白石收藏。如1999、2000年,京都國立博物館接受須磨彌吉郎捐贈的收集品971件,其中大量齊白石作品多為從齊白石本人處收藏。

  韓國首爾梨花女子大學美術史教授洪善杓在《韓國畫壇對齊白石畫風的接受》中說:“縱觀中國繪畫對近現代韓國畫壇的影響,最令人矚目的應是畫家齊白石。”愛麗絲·龐耐女士是美國紐約最早的東方藝術經營者,她自20世紀40年代初看到齊白石《紅梅》畫作後,決定轉向重點收藏齊白石作品。龐耐女士對20世紀西方收藏中國藝術品發揮著重要影響。1943年,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舉辦的“中國現代繪畫展覽”,齊白石作品位列其中。

  近日,齊白石作品隨“風雅藝趣——中國人的生活·智慧·藝術”展登陸列支敦士登國家博物館。列支敦士登因郵票圖案美麗和題材豐富而享譽全球,被稱為“郵票王國”。借此展覽契機,列支敦士登郵政與北京畫院合作,發行《齊白石“十二生肖”》(全套12枚)與《風雅藝趣——中國人的生活·智慧·藝術》(全套10枚)郵票各一套,成為中列友好文化交流的見證。

  (作者為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
chanhe
系統管理員
文章: 644
註冊時間: 週一 6月 8日, 2015年 10:26 pm
聯繫:

Re: 香港中國書畫藏友會

文章 chanhe »

揚-凡-艾克的《喬瓦尼·阿爾諾芬尼與他妻子》鑒賞

文:楊健

  一幅畫作,尤其是歷史畫,總能提供大量的歷史資訊。受制與畫家本人的藝術觀念、道德立場和生活境遇,他(她)們在創作時亦有曲筆,甚至編造,這其中有怎樣的歷史隱情?近日,《畫外因:50幅世界名畫中的隱秘歷史》由東方出版社出版。不同於專業的藝術史著述側重談“藝”,本書的特點是講“史”,即將空間上平鋪的繪畫藝術,拓展為時間上多維的歷史表達。解讀畫作背後鮮有人知的歷史細節。

  此期“畫外因”講述的是揚-凡-艾克的《喬瓦尼-阿爾諾芬尼與他妻子》,這是一場 1434年,在布魯日舉行婚禮。是舊歐洲物質文明的一次腐朽而奢華的展示。
1 (1).jpg
1 (1).jpg (29.8 KiB) 已瀏覽 724 次
畫外因:50幅世界名畫中的隱秘歷史》書封

  這幅畫的畫中人是服裝商兼葡萄酒商喬瓦尼-阿爾諾芬尼與他的妻子喬瓦尼-塞娜米,來自義大利盧卡,作曲家普契尼的老鄉。畫作者是現代油畫之父揚-凡-艾克,來自荷蘭馬斯特裏赫特,即將散夥的歐盟的誕生地。

  畫中人與畫作者交匯的時間地點,是1434年的布魯日。將畫中人和畫作者捏合在一起的,是他們共同的恩主——“好人”菲利普。
2 (1).jpg
2 (1).jpg (57.09 KiB) 已瀏覽 724 次
揚-凡-艾克,《喬瓦尼-阿爾諾芬尼與他妻子》 ,1434年,英國國家美術館藏

  “好人”菲利普是勃艮第公爵,在他的時代,布魯日是勃艮第公國治下的城市。而畫中人喬瓦尼-阿爾諾芬尼和畫作者揚-凡-艾克,都在“好人”手下擔任一定的行政職務,前者是“好人”的宮廷司庫,後者是“好人”的御用畫師。畫中人和畫作者所擔任的職務,是“好人”最值得炫耀的兩個專案:財富與藝術。當然,擁有財富和愛好藝術並不能證明“好人”治國有方。事實上,“好人”並不太善於操弄政治軍事等“硬題材”。在十五世紀的歐洲外交舞臺上,“好人”乏善可陳,更多地是扮演老好人的角色。他唯一幹過的夠爺們兒的事,是1430年在貢比涅偷襲並活捉了聖女貞德,而後,把俘虜轉手倒賣給了英國人。

  不要以為“好人”只會對女人下手,他也經常以個人名義向其他男子下戰書:像個真正的騎士那樣決鬥,用佩劍解決問題,不必叨擾廣大百姓。不過,決鬥在那個時代,實在是一種與公爵身份不符的幼稚舉措(提議),所以從來也沒有人接他的茬。因此終其一生,“好人”也沒有像真正的騎士那樣用佩劍解決過問題。
3.jpg
3.jpg (45.19 KiB) 已瀏覽 724 次
揚-凡-艾克為喬瓦尼-阿爾諾芬尼所作的另一張肖像

  但“好人”的這個嗜好成全了另一個人,對了,喬瓦尼-阿爾諾芬尼。義大利服裝商充分發揮專業優勢,為喜歡擊劍的主人置辦了全套的騎士行頭,精緻的鎧甲、華麗的戰袍、碩大的帳幕和威風的戰旗……“好人”回報以宮廷司庫的職務,而待“好人”牽頭成立金羊毛騎士團後,阿爾諾芬尼掌管了騎士團的錢袋子,頭銜類似於今日北約盟軍的後勤部長。中世紀晚期,一位新興資產階級的傑出代表,就這樣攀附上了舊歐洲的封建貴族。

  若說畫中人喬瓦尼-阿爾諾芬尼的騰達靠使錢,那麼畫作者揚-凡-艾克的成功就是靠才華。如前所述,揚-凡-艾克是現代油畫之父,而證明他“父親”身份的是《根特祭壇畫》。這組現存於根特聖巴夫教堂的宗教畫,被認為是史上最早的用油調色繪製的作品。
4 (1).jpg
4 (1).jpg (52.84 KiB) 已瀏覽 724 次
《根特祭壇畫》

  其實,《根特祭壇畫》是由揚-凡-艾克和他哥哥胡伯特-凡-艾克聯手製作,且前期佈局是由哥哥主導。不幸也是幸運的是,1426年,畫作尚未完成,哥哥去世。不得已,只能由弟弟“勉力而艱難”地繼續創作這幅里程碑式的作品,並孤獨地承受著世人的仰慕和禮贊。更不幸也是更幸運的是,1424年,凡-艾克的資助人約翰伯爵去世。於是,我們的“好人”菲利普,理所當然地成了接盤俠,他任命揚-凡-艾克為自己的宮廷畫師。
5.jpg
5.jpg (51.87 KiB) 已瀏覽 724 次
被認為是揚-凡-艾克的自畫像

  宮廷畫師履新後,做過的最了不得的工作是外交。1428年,“好人”談妥了與葡萄牙公主伊莎貝拉的政治婚姻,但又苦於沒見過公主,怕洞房花燭夜——蓋頭一掀,眼睛一黑。所以派揚-凡-艾克出使里斯本——讓畫家用畫筆拍張公主的生活照。揚-凡-艾克不辱使命,驗貨成功。1430年,“好人”迎娶伊莎貝拉,揚-凡-艾克由此升任勃艮第公國的藝術總監。中世紀晚期,一位富有創新精神的藝術大師,就這樣攀附上了舊歐洲的封建貴族。

  十五世紀30年代,商業領域的鉅子和藝術戰線的先鋒,成了“好人”麾下的同事。他們的工作,除了盡力服侍“好人”,還有,就是盡力遵從勃艮第宮廷的文化、禮制和儀式。
6.jpg
6.jpg (56.03 KiB) 已瀏覽 724 次
《喬瓦尼-阿爾諾芬尼與他妻子》局部

  最能體現排場的莫過於婚典。1434年,喬瓦尼-阿爾諾芬尼夫婦在布魯日舉行婚禮。這成了舊歐洲物質文明的一次展示,腐朽而奢華。一個義大利商人通過財富積累,在勃艮第實現了政治地位的躍升,並成功模仿了舊時代的禮俗。

  《喬瓦尼-阿爾諾芬尼與他妻子》的畫面上,洋溢著安詳和虔誠。夫婦倆的穿著皆華貴而臃腫,左側的新郎身著紫色皮絨大衣,彬彬有禮、生分拘謹;右邊的新娘套著綠色羊毛筒裙,低眉順眼、羞澀難當。她伸出右手,放在他的左手上,寓意要永做忠實伴侶。室內裝飾極盡考究之能事:屋頂的七枝燭臺吊燈、紅色的帷帳和床褥、窗口邊桌上的水果、新人腳邊的拖鞋和小狗,均具有象徵意味。
7.jpg
7.jpg (58.69 KiB) 已瀏覽 724 次
圓形凸鏡細節

  而在背景中央的牆壁上有一面圓形凸鏡,這是全畫最生動的細節。從這面鏡子裏,人們不僅能看見新婚夫婦的背影,還能看見一個藍衣身影,那是新郎喬瓦尼-阿爾諾芬尼的同事,也是畫作者本人揚-凡-艾克。鏡子四周邊緣,鑲刻著十幅耶穌受難圖。在鏡子上方,有一行細巧的羅馬字體:揚-凡-艾克在此,1434。
8.jpg
8.jpg (37 KiB) 已瀏覽 724 次
畫中簽名:“揚-凡-艾克在此,1434”

  憑著這行字,畫家搶掉了商人的風頭。遠赴葡萄牙替“好人”菲利普刺探軍情的人,為阿爾諾芬尼夫婦證婚,不算掉價吧?
  附:

作者自序:為什麼要從一幅畫來解讀歷史?

  在前攝影時代,畫作承擔著記錄歷史的功能。畫家的筆比之作家的筆,或許缺乏想像層面的延展性,卻更為直觀。1861 年6 月27 日,暹羅國王拉瑪四世的使團在楓丹白露,以泰式爬行禮覲見拿破崙三世的情景,無論用多少文字描述,都不如讓- 萊昂-熱羅姆所創作的油畫作品真切。進而言之,暹羅使節“頭戴金絲掐花的高尖禮帽,身著輕柔綿軟的綢緞錦袍”,他們臉上恭謹的神色,以及拿破崙三世和歐仁妮皇后的傲慢——如若僅有文字記載,而沒有畫作的呈現,那麼這份歷史現場感是虛幻的。所以,一幅畫作,尤其是歷史畫,總能提供大量的歷史資訊。

  誠然,受制於畫家本人的藝術觀念、道德立場和生活境遇,他(她)在創作時亦有曲筆,甚至是編造。譬如,拿破崙御用畫師大衛筆下的拿破崙,就永遠是“偉光正”的形象;而《聽琴圖》裏的宦官童貫,居然長著鬍子……凡此種種,赤裸裸地挑戰著人們的常識。不過,正因為畫家的曲筆如此“悍然”,其背後的蹊蹺便更值得推敲。而此時,與畫作相關的文字資料便有了用武之處,它可以用來辨識畫作中的資訊,也可以鏟去畫作上的塗層,揭示畫作所刻意隱含的資訊,所謂證實和證偽。
9.jpg
9.jpg (120.48 KiB) 已瀏覽 724 次
《聽琴圖》,孫必達繪於1240年代,藏於北京故宮博物院

  “畫外因”的寫作意圖,就是從畫作所呈現的內容裏,找出可疑、可議、“不可告人”之處,理出線索,排查其後的歷史因緣。事實上,每一幅歷史畫,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打著問號的細節。將這些問號拉直,真相圖窮匕見。對於大衛塑造的拿破崙,拿破崙自己都覺得羞愧,斥為“宣傳鼓動之作”。而《聽琴圖》乃失意畫家孫必達假託趙佶之名的造仿之作,存心露出的破綻有譏諷之意!不同於專業的藝術史著述側重於談“藝”,這本書的特點是講“史”,即將空間上平鋪的繪畫藝術,拓展為時間上多維的歷史表達。通過介紹50 幅中外畫作,來解讀與這些作品相關聯的、所隱含的50 段歷史。而在由畫到史的過程中,作者著重詮釋三層關係:作畫者與畫中人的關係、作畫者與歷史背景的關係、畫中人與歷史背景的關係。縱觀這50 篇專欄,大抵都逃不脫這三層關係的框定:《以懷念之名升級一下革命友誼》,解讀的是作畫者庫爾貝與畫中人蒲魯東的關係;《身體是她心靈的囚籠》,解讀的是作畫者弗裏達與歷史背景的關係;《“公主病”的前世今生》解讀的是畫中人瑪格麗特-特蕾莎與歷史背景的關係……

  在對上述關係的解讀中,一些人們習焉不察的歷史脈絡,從畫面細節中跳了出來——為什麼說拿破崙越過阿爾卑斯山騎的是驢而不是馬?為什麼說德拉克羅瓦在《自由引導人民》中夾帶了一些私貨?為什麼說《東丹王出行圖》中的壓角印暗示了作畫者(也是畫中人)耶律倍的歸宿?這些具有濃厚冷知色彩的發問,其實是對作品的再度審視。也正是在這種審視中,畫中人變得生動起來,他(她)從歷史走向當下,將自己的際遇向觀者(讀者)和盤托出。
chanhe
系統管理員
文章: 644
註冊時間: 週一 6月 8日, 2015年 10:26 pm
聯繫:

Re: 香港中國書畫藏友會

文章 chanhe »

疑似5.5億天價瓷瓶將現香港蘇富比秋拍
1.jpg
1.jpg (15.01 KiB) 已瀏覽 723 次
2.jpg
2.jpg (203.57 KiB) 已瀏覽 723 次
截止筆者發稿前,蘇富比亞洲區總裁程壽康先生回應新聞並配文:“絕品,絕密。。。”,似乎正面回應此件乾隆洋彩“吉慶有餘”鏤空瓶即將現身於2018年香港蘇富比秋拍。這件絕品瓷珍,會不會再一次打破瓷器的世界紀錄?究竟會花落誰家?值得期待。。。
4.jpg
4.jpg (156.58 KiB) 已瀏覽 723 次
時間回到2010年11月11日,乾隆洋彩“吉慶有餘”鏤空瓶舉槌那天,蘇富比亞洲區副主席兼蘇富比中國瓷器與藝術部主席Nicholas Chow代表客戶出現在現場。轉心瓶從80萬英鎊起拍,很快超過了專家給出的1000萬英鎊,當價格飆到2500萬英鎊時,已經刷新了世界記錄,現場還有5位買家在競拍。最終,在4300萬英鎊之時落槌,加上傭金和增值稅,總價格達到5160萬英鎊,也就是5.5億元人民幣的天價。不僅刷新了中國瓷器的拍賣記錄,也宣告世界上最昂貴的中國藝術品的誕生。是誰不惜重金拍下這件瓷瓶?拍賣行並未透露買家相關資訊,但據英國媒體介紹,天價拍下這只瓷瓶的買家來自北京。
5.jpg
5.jpg (109.27 KiB) 已瀏覽 723 次
可惜的是,買家一直沒有提貨。原因眾說紛紜,有傳買家生意當時正值低潮,又有說買家與行方未能就傭金達成協議。事情一拖就是兩年,報導指最終由另一位收藏家出手奪得,成交價據悉仍達£2,500萬。按當時匯率兌換成港幣的話,接近HK$3億之高。
6.jpg
6.jpg (99.62 KiB) 已瀏覽 723 次
乾隆洋彩“吉慶有餘”鏤空瓶體態勻稱,色澤飽滿典雅,瓶身鯉魚圖案栩栩如生,配以鏤空水波紋雕花設計,顯得大氣富貴,恰到好處地映襯了瓶頸上的紅色“吉”字中所蘊含的吉祥之意。該拍品內繪青花,外畫洋彩、琺瑯彩、粉彩,運用描金,鏤空、轉心、浮雕、淺刻等多種工藝,極盡奢華、歎為觀止,屬於清三代瓷器中的巔峰之作。

  那件在倫敦天價成交的瓷瓶流傳有序,1930年代,海倫·波特的父母從外人手中得到這只乾隆洋彩“吉慶有餘”鏤空瓶,並一直保存在倫敦的家中。70年後,當海倫·波特兄妹收拾父母的故居時,在家裏的書架上發現了這只佈滿塵土的瓷瓶:高約40釐米,瓶底印有“大清乾隆年制”的字樣,瓶身鏤空,中間繪有兩條魚和紋形波浪,瓶頸塗黃色,瓶身天藍色。兄妹二人立即將瓷瓶送到拍賣行。

  最終,專家們得出這樣的結論:這個粉彩鏤空瓷瓶,是乾隆三十多年官窯製品,屬於清三代瓷器中的巔峰之作,更重要的是,它應該是當年皇宮的收藏品。
回覆文章

誰在線上

正在瀏覽這個版面的使用者:Semrush [Bot] 和 2 位訪客